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孟樹鋒參與研究恢復耀州窯青瓷初期的試驗品(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陜西地礦物化探隊參與霸陵發掘(資料照片)???陜西地礦物化探隊供圖
公安干警殫精竭慮追緝文物犯罪分子;考古專業的學生在圖書館翻閱一本本書籍;考古隊員操作著精密儀器尋找地下文物……電視連續劇《護寶尋蹤》中的一個個場景,帶人們了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
作為國內首部正面展現文物保護的電視劇,《護寶尋蹤》以陜西關中平原為敘事舞臺,講述考古、文物保護工作者與文物犯罪團伙之間近20年的博弈。扣人心弦的劇情,為我們解開了哪些陜西文物密碼?
霸陵謎團的真相大白
劇中故事始于2002年正月初九。白鹿原歡慶的新春氣氛中,一座古墓遭盜掘,大量珍貴文物被盜走。這一情節并非虛構,而是與2001年江村大墓黑陶俑失竊案有關。
2001年,江村大墓及周邊不少文物被盜,非法流入市場。此后,6件被盜的西漢黑陶俑出現在外國拍賣行。萬幸的是,這些黑陶俑被悉數追回。
黑陶俑的主人是誰?它們會不會與霸陵有關?
元代有史料記載漢文帝霸陵位于鳳凰嘴。鳳凰嘴在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道毛窯院村南的白鹿原畔,是一個凸出的山包。此前,學界一直認為漢文帝霸陵位于此處。然而,經過考古隊的多次大范圍勘查,這里并沒有發現陵墓。
2006年,考古隊勘探發現了江村大墓及其周邊的外藏坑、石圍界等。由此,竇皇后陵與鳳凰嘴、江村大墓的關系進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學家焦南峰等學者的視野。
2017年,焦南峰帶領考古隊開始對江村大墓外藏坑進行勘探發掘。隨著勘探工作的進行,一個“亞”字形墓葬出現,四周還有110多座外藏坑。
“‘亞’字形墓葬是漢代最高級別的墓葬形制。”焦南峰介紹,“江村大墓、竇皇后陵外圍發現的夯土圍墻,將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圍合起來。這種布局與陽陵、茂陵等西漢帝陵的形制極為相似,體現了漢代帝后合葬的‘同塋異穴’。”
白鹿原江村大墓是漢文帝霸陵!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一錘定音,霸陵位置謎團終于真相大白。
霸陵出土的印章、封泥、帶有動物形象的金銀器等大量珍貴文物,為研究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政治思想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耀州窯青瓷技藝的恢復
在《護寶尋蹤》中,耀州窯瓷器的獨特魅力通過劇情得以展現,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耀州窯瓷器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劇中提到的北宋銀扣青釉刻花葵口缽,紋飾十分精美,釉色明亮,是呂氏家族的收藏器。
北宋銀扣青釉刻花葵口缽產于北宋時期耀州窯。這件瓷器的口是銀邊鑲嵌,上面精美的刻花牡丹紋以及銀扣包邊工藝,彰顯著耀州窯在宋代制瓷業中的卓越地位。
耀州窯瓷器工藝精美,耀州窯青瓷技藝卻一度失傳約800年。1974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隨其恩師——陶瓷科學家李國楨開始著手研究恢復耀州窯青瓷技藝。
“泥料的配方我們做了30多個,釉料的配方我們也試了20多個,燒試30余次。”孟樹鋒說。
1977年11月,耀州青瓷重新現世。這一重大突破不僅讓耀州青瓷這一文化瑰寶重現光彩,還讓耀州窯蜚聲中外。2006年,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后,孟樹鋒又獨立研究恢復了陜西民間瓷,讓斷代的銅川藍花瓷和鐵銹花瓷重現光彩。
孟樹鋒新創的黑釉剔花瓷、白釉剔花瓷和花釉瓷等,給傳統瓷藝注入了新鮮血液。
6月14日,“耀州青瓷研究恢復五十周年暨孟樹鋒從藝五十周年師生創作精品展·全國巡展”在西安啟幕。展品涵蓋耀州窯傳統的青瓷、黑瓷、白瓷等品類,生動展示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的復興歷程及創新成果。
科技考古的融合創新
在《護寶尋蹤》第29集和31集的劇情中,物探隊依托瞬變電磁儀、高密度電法儀、地質雷達等尖端設備,通過構建地下三維模型,精準解析古墓空間分布及形態,高效定位金屬文物及磁性遺存,提升勘探效率,規避破壞性挖掘風險。
這些“地下偵探”來自陜西一支實力強勁的綜合性地質勘查標桿團隊。
“我們也算本色出演。”陜西地礦物化探隊有限公司工程物探勘查院總工程師宋方舟說,“近年來,我們深度參與了不少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重點項目。”
在楊官寨遺址考古中,陜西地礦物化探隊綜合運用地質雷達、瞬變電磁、高密度電阻率法等技術,精準圈定墓室位置與范圍;在漢文帝霸陵外藏坑考古工作中,通過地質雷達、高密度電阻率法及土壤氡氣測量等手段,明確外藏坑空間參數,為遺址科學發掘提供關鍵依據……多種科技考古新模式,確保文物古跡在無損狀態下重見天日,通過物探數據與歷史文獻的交叉驗證,為破解歷史謎題提供精準空間坐標,讓塵封千年的文明脈絡在科技助力下愈發清晰。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動技術融合創新,將物探技術與遙感、GIS系統有機結合,構建‘天地空’立體勘探網絡;通過衛星遙感解譯地表微地貌特征,疊加地面物探獲取的物性數據,實現大面積區域遺址線索的快速鎖定。”陜西地礦物化探隊總工程師劉建利說。
文章來源:群眾新聞(陜西日報客戶端)
陜西日報記者?趙茁軼?通訊員?梁元盟